•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润滑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摩擦、磨损与润滑实验室。1987年在该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10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4月建成并通过验收。1997年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学院命名为“先进集体”,2000年又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双文明先进集体”。实验室在1992年、1997年、2003年和2008年连续四次在国家组织的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研究方向为开展新型润滑防护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摩擦学性能研究,从分子层次上探索摩擦化学机理和材料损伤防护的原理与方法,发展高性能润滑和防护材料及减摩与抗磨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摩擦学理论及摩擦化学;(2)特殊工况摩擦学;(3)材料摩擦磨损与表面工程;(4)高性能润滑防护材料。

  • 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前身为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经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教委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86年开始筹建,1988年11月通过验收。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温诗铸院士、陈大融教授、雒建斌院士、孟永钢教授曾先后担任实验室主任。经教育部批准,实验室现任主任由清华大学田煜教授担任,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主要从事摩擦学理论与技术、机械表面/界面科学与性能控制、生物摩擦学与生物机械、微纳制造理论与技术、微纳光电测试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还开展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研究领域涉及摩擦、磨损、润滑、密封、表面与界面、微纳制造、智能系统、生物机械、微纳光电技术、成形制造及装备等。实验室承担了包括国家973 计划项目、86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防项目、国际合作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大量重要科研任务。研究成果对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摩擦学与微纳制造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西南交通大学摩擦学研究所

    西南交通大学摩擦学研究所肇创于1979年。王夏秋教授、沈权教授、周仲荣教授先后担任室主任/所长。经过40年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的摩擦学研究所拥有实验\办公面积3000m2,研究设备80余台(套),总价值6000多万元,是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节能驱动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轨道交通运维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教育部“111引智基地”、四川省国际合作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与企业共建有西南交大-中铁工业盾构\TBM摩擦学设计实验室、西南交大-马钢-攀钢轮轨研究所中心。研究所主要从事高端装备摩擦学理论与技术、生物摩擦学与仿生制造、微动磨损与微动疲劳、微纳先进制造、摩擦学实验装备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重点仪器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防973课题、国防科技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大量重要科研任务。摩擦学研究所目前有固定在职人员 2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 18名,副高5 名,中级职称2 名,研究人员具备机械、材料、化学、力学多学科背景。研究所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人,国家级青年人才6人。目前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300余人,在站博士后20余人。   1.蔡振兵,研究员\博导,所长 15828457775          2.余丙军,研究员\博导,支部书记、副所长 18280079856      3.莫继良,研究员\博导,副所长, 13558748162

  • 河南科技大学高端轴承摩擦学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河南科技大学高端轴承摩擦学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平台始建于1986年,经过两代人30多年的努力,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3000m2,共有各类研究设备38台(套),总价值1200多万元。核心成员17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形成了具有材料、机械、化学交叉学科背景的科研团队。实验室以干摩擦为出发点,面向重大工程技术需求,先后承担、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余项、铁道部、教育部、原机械部等部委项目8项、河南省重要人才项目7项,已成为摩擦领域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工程化的重要基地之一。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河南科技大学开展耐磨材料工程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的科研平台,是学校材料工程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1999年创立的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而来,于2017年12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审批建立。中心依托摩擦学与材料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摩擦学与材料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温难熔金属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高温结构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温难熔金属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河南科技大学新材料研究院,旨在解决大型耐磨部件成型技术落后,耐磨相抗磨损性能不足,功能材料磨损性能与电、磁、热等功能性匹配差等系列共性问题,为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共性技术研发、技术集成、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品测试与验证、产业升级、标准制定等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持,为高端装备长寿、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保障,实现高端装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研发方向主要包括:高性能耐磨材料,功能耐磨材料开发与工程化,耐磨部件的表面强化及复合技术,表面复合耐磨材料,重型装备大型铸锻基础件制造技术,新型钼、钨、铜合金材料及耐磨材料基因组工程等。

  • 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靠性与新能源研究所

    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靠性与新能源研究所源于1999年成立(2000年正式发文)的武汉理工大学可靠性工程研究所(Reliability Engineering Institute, REI),2018年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后更为现名,创始人为严新平院士,袁成清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可靠性与新能源研究所先后入选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交通系统安全与可靠性,201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船舶摩擦学与绿色技术,2013年)、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船舶动力系统可靠性与绿色技术,2021年)。可靠性与新能源研究所面向交通强国战略与水路运输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绿色智能水路交通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主要开展船舶摩擦学、船舶动力系统智能控制、船舶新能源与能效控制、绿色推进系统优化与控制、防污防腐等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的创新研究,为提高船(舰)运行可靠性和实现节能减排做出重要贡献,具体研究方向为:(1)船舶摩擦学主要研究船舶机械系统的摩擦磨损机理及润滑、磨损与密封控制技术;船用低摩擦、耐磨损、低噪声复合材料研制;船用热/冷喷涂耐磨涂层技术。(2)船舶动力系统智能控制主要研究船舶动力系统状态辨识、机舱智能化、船载运维机器人等技术。(3)船舶新能源与能效控制主要研究新能源应用和船舶新型发电技术;多能源船舶动力系统的优化匹配与控制、船舶能效管理与控制技术。(4)绿色推进系统优化与控制主要研究集成电力推进器设计方法和技术、集成电力推进系统运行控制技术、推进系统长寿命、低噪声轴承技术、推进系统振动和噪声控制技术。(5)防污防腐蚀主要研究仿生减阻节能、海洋环境下的防腐防污机理与控制技术。

  • 河南大学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托节能减阻添加剂教育部工程中心 、 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河南省纳米杂化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5年12月批准建设 。中心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化学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心现有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研究技术人员60人,其中国家杰青1人,中原学者1人,省特聘教授3人,黄河学者4人,校特聘教授8人,青年英才1人,博士生导师24人。中心设立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纳米润滑材料、4个研究室和1个产业化中试基地。拥有价值9000余万元的分析仪器和中试设备,3000平方米的专用实验室和1500平方米的中试厂房,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同时也是实验室研究成果工程化,工程化技术产业化的研发平台。中心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应用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发展高性能、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培养相关专业的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多年来在纳米杂化材料研发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利用原位表面修饰技术制备了系列纳米材料,该方法能解决纳米材料表面物理 、 化学稳定性差,易团聚等技术难题,同时赋予材料特定的功能性。先后完成 “ 973 ”、“ 863 ” 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中国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多项。逐渐形成了“原位表面修饰制备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特色技术,具有从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工业生产系统创新的能力。

  •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航天轴承技术及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航空航天轴承技术及装备工信部重点实验室(MIIT Key Laboratory of Aerospace Bear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KLABT)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导向,服务航空航天及国家重大装备领域兼顾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在航空宇航摩擦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具备承担高速、高低温、重载等苛刻环境和工况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润滑、密封、传动及相关可靠性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积极推进我国航空宇航摩擦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近年来承担了973、863、军品配套、民用航天、APTD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系列国家级项目。为解决制约航空航天、国防装备、高端制造装备等领域的复杂机械系统精度、寿命、稳定性、可靠性和极限转速等共性基础技术瓶颈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创新技术支持,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术发明奖和进步奖4项,现有团队成员11人,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人。

  • 广州机械研究院工业摩擦润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工业摩擦润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设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17年开始筹建,2021年通过验收。工程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第一届管理委员会名誉主任由黄兴担任、主任由贺石中担任。第一届技术委员会主任由严新平院士担任、副主任由葛世荣院士和杜如虚院士担任。中心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对工业摩擦润滑技术的重大需求,开展了润滑摩擦学、摩擦学系统监测技术、密封摩擦学等研究及应用。通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已形成为一个以工业摩擦学、绿色润滑摩擦学、基础部件摩擦学、智能摩擦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基地,承担着多项国家项目、省级项目以及国际合作和企业合作研究项目。中心将与行业重点企业、科研机构、知名高校等长期紧密合作,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对重大装备润滑磨损故障的智能诊断与远程运维,以密封防护、润滑延寿等技术,为“重大装备”润滑安全保驾护航。

  •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特种表面保护材料及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特种表面保护材料及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部于2015年9月30日批准、依托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实验室现有人员66人,其中,研究员21人,高级工程师18人,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4名,获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名;另外还有4名院士特聘顾问,4名外籍客座研究员,4名特聘研究员。实验室拥有较齐全的表面保护研究、检测和中试试验条件,实验室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实验室主要瞄准我国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及船舶、石油化工和国防等领域面临的表面保护关键技术问题,针对不同环境下的失效状况,开展表面保护材料、装备、工艺、评价方法、技术标准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咨询与行业服务,主要研究方向有:(1)材料表面失效机理研究及保护体系设计;(2)特种表面保护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3)材料表面保护可靠性评价及技术标准研究;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复杂环境中材料表面失效机理研究、表面保护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体系设计;特种表面保护材料及其制备技术、表面保护过程控制与装备、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和成套技术研究;表面保护材料可靠性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技术数据积累、表面保护技术标准化。实验室紧密围绕国际上特种表面保护领域前瞻性、前沿性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内制造业对各种先进的共性关键技术所提出的重大需求,开展表面保护材料与技术应用研究,努力成为表面保护领域应用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集聚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育中心、技术标准研究与推广支撑点以及开展行业服务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先进润滑材料实验室

         先进润滑材料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行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目标,科研布局主要围绕高端润滑材料、绿色化学工艺和资源的高值化利用进行。实验室面积1500余平方米,固定资产1500余万元,研发团队30余人,下设的“油品检测实验室”拥有国家CMA认证项目24项。先进润滑材料实验室于2015年成为“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大研发平台之一,于2016年成为上海市润滑油品行业协会的第三方检测基地和培训实验基地。      实验室现有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3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7人,中级及以下技术人员7人,在读研究生22人,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立足专业背景,结合国内行业现状,同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目前已承担(完成)了来自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上海市科委、山西省科技厅和知名企业的研发项目,拥有一系列较为成熟的自主研发产品(技术),其中部分技术属于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在相关行业内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力。

  • 宝鸡文理学院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发中心

    宝鸡市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发中心(Baoji R&D Center of Lubricating and Protecting Materials)系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于2014年开始筹建的以研发新型环保型润滑材料为目标的实验室,于2019年11月正式获批为市级研发中心。中心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拥有专用大型仪器设备室、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实验室、生物毒性与生物降解性实验室等。有微振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总价值超过2000万元的专用仪器设备。研发中心旨在整合资源,汇聚优秀人才,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为地方行业企业发展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为推进我国润滑技术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研发中心定位于新型润滑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1)绿色环保型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与开发;(2)新型高性能环保型润滑剂的研究与开发;(3)润滑剂生物毒性及生物降解性研究;(4)有机纳米添加剂的制备及摩擦学行为研究;(5)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研发中心拥有一支由9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2人)和20余名在读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发团队。截至目前,团队成员已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00余篇;承担各级各类项目40余项,其中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已取得授权20余件;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学术奖励20余项,其中包括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培养了硕士研究生40名,其中21名已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经过近10年的建设,团队已成长为一支多层次、跨学科、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团队于2020年入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2022年获“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多年来,研发中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前瞻的研究视角和务实的创新精神,在摩擦学研究领域不断深耕细云,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未来,中心将继续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坚持应用研究立足于国家需求的方针,聚焦学术创新、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核心任务,不断深化新型润滑材料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摩擦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可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科技进步、国家技术领先做出重要贡献的实验室。

  • 科研机构

    欢迎其他科研机构加入 !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1条  共11条,1页

成果名称:低表面能涂层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

联 系 人:周峰/裴小维

联系电话:18919198811

电子邮箱:zhouf@licp.cas.cn

成果名称:低表面能涂层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

联 系 人:周峰/裴小维

联系电话:18919198811

电子邮箱:zhouf@licp.cas.cn

成果名称:低表面能涂层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

联 系 人:周峰/裴小维

联系电话:18919198811

电子邮箱:zhouf@licp.cas.cn

成果名称:低表面能涂层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

联 系 人:周峰/裴小维

联系电话:18919198811

电子邮箱:zhouf@licp.cas.cn

学科视频

More >

会议报道

More >

推荐专家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