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泉水

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固体力学与微纳米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简介

男,1961年3月生,江西省金溪县人。固体力学与微纳米力学专家,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1981年,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土建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1983年—1984年,北京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在职硕士进修生(导师:郭仲衡院士);1985年1月2,湖南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同等学力,导师:杨德品教授、熊祝华教授);1989年12月,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同等学力,导师:黄克智院士)。1982年—1993年,江西工学院(后江西工业大学、现南昌大学)土建系留校任教,历任助教(1983)、副教授(1987)、教授(1992);1990年—1993年 访问英、德、法国,先后担任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员、欧洲研究员;1993年至今,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现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系主任(2004-2011)、航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2015)。2009年起担任清华学堂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2010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创办主任;2018年起担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创办所长。2019年起,担任深圳零一学院(筹)创始院长。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任中国力学学会旗舰杂志《力学学报》和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办院长、清华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XIN中心创办主任等。

研究方向
"在1980—90年代创建了完整的本构方程张量函数理论,建立了细观力学郑-杜模型,解决了非椭球夹杂Eshelby张量和Cauchy平均转动等长期没有解决的经典难题。2000年后,开创了结构超滑(指两个固体表面全接触滑移时摩擦几乎为零、磨损为零的状态)理论与应用技术。摩擦与磨损作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持续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基本物理现象,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使得人类梦寐以求的大量关键技术难以实现。结构超滑技术的诞生,将为相关问题带来颠覆性的解决方案。2009年创办清华学堂钱学森力学班以来,创建起了一个大工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在这些领域,他于2004和2017年两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18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阶段研究兴趣是“从0到1”的创新。他的研究成就和当前兴趣,按照开始的时间次序,主要包括四方面:1、张量和本构理论(1980)与人工智能底层技术(2017);2、结构超滑科学技术与颠覆性产品(2002);3、极端疏水科学技术与颠覆性产品(2003);4、工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09)。"